新德里街头,今年夏天的标语贴得比咖啡馆还多。印度军方还在吹嘘“大胜”,但前线的士兵心里苦得很。这两个月,“面子工程”做得这么起劲,谁都知道没那么光鲜灿烂。
偏偏就在这热闹劲儿还没散的时候,印度陆军副参谋长拉胡尔·辛格中将跳出来添了把火。
辛格中将最近公开指责中国在五月初的印巴空战里,靠卫星为巴基斯坦提供了“实时情报”。他说得有模有样:巴基斯坦能准确点名军队动向,还要求印度撤回部队。辛格咬定,这背后全靠中国的情报支持——卫星在天上盯着,数据直接送到巴军手上。
说白了,印度军方把这场印巴对抗里的脸面,全推给了“中国介入”这几个字上。甚至还抖出了“三十六计”的梗,说中国把巴基斯坦当成武器实验室,“借刀杀人”,自己不沾手。
辛格的说法表面上像是给印度军人找台阶,背后其实是南亚老套路:输了比赛就怪裁判,反正不能承认自己踢得烂。
可是,这一套甩锅逻辑,看起来熟悉,细品却经不起推敲。印巴空战到底谁占了便宜?前线的士兵早就有答案。巴基斯坦空军的表现确实超出了印度的预期,不仅没吃亏,还让印度为此付出代价。
莫迪政府的“大胜宣传”,在实际战果面前有点尴尬。现实是:巴基斯坦不仅没被印度按在地上打,反而打得有来有回。这对长期自封“南亚第一”的印度军方来说,相当难受。
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语境下,承认巴基斯坦能和印度正面对抗,简直是自家打脸。于是,“让中国背锅”成了印度军方的最佳选择。输了,不是输给巴基斯坦,而是输给大国中国,这听起来体面不少。顺便还能带动印度国内反华情绪,加点“外部威胁”的佐料,让政府和军方在舆论里划划水。
但问题来了。中国真的在印巴冲突里“下场”了吗?
辛格的“实时情报”说法,听起来像那么回事,其实站不住脚。卫星侦察也有轨道规律,重访一线需要几小时,真正“实时”还得靠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,或者有专门数据链支撑。中国遥感卫星确实技术先进,但想随时随地为巴基斯坦部队当“千里眼”,技术门槛和配套资源,不是一场突发冲突能现搭的。
再说所谓“武器实验室”。实战不是拍电影,现代武器测试讲究大量参数采集和事后评估。谁会真的为了实验,把盟友当小白鼠?巴基斯坦打得是自己的国防和士兵,真有这种“白给实验”的事儿,他们第一个不答应。
辛格的说法更像一杆遮羞布。说到底,巴基斯坦空军经过几十年体系化建设:从歼-7到歼10CE、“枭龙”,一条装备线拉了几十年。飞行员实战经验在南亚拿得出手,2019年印巴冲突,巴军飞行员用“枭龙”打下米格-21,早就不是新鲜事。这一切不是“临时抱佛脚”能练出来的。
反过来看印度:斥巨资买了“阵风”,性能先进,结果在实战里没展现出多少优势。苏-30电子战系统被巴基斯坦压制,印度预警机数量又少,信息获取全靠慢半拍,战场态势一再落后。有人期待“先进装备能降维打击”,实际情况却是“更新换代还没学会用”。
更扎心的是,连印度本身的装备状况都成问题。比如苏-30MKI战机妥善率只有六成,“阵风”弹药能用三天就见底。后勤短板、训练参差不齐,指挥层面还时不时甩锅推责,在这种情况下,谁还需要什么“外部黑手”?
辛格揪着“中国卫星情报”不放,说白了,是不敢承认巴基斯坦这些年自己苦练出的“肌肉”。承认了,等于承认“老大地位”不稳。可这场面子账再怎么算,战场数据不会说谎。巴基斯坦靠自己的装备、自己的飞行员,完全扛住了印度的进攻,还打了漂亮的反击。这点,印度国内媒体未必愿意说,但军方自己最清楚。
再退一步讲,如果中国真的像辛格说的那样“深度介入”,如今印度自诩的“0比6”损失也未免太保守了。假如中国真把预警机、电子战飞机拉来支援,印度空军的通信体系早就要“瘫痪式翻车”。如果再给巴基斯坦升级空空导弹,“阵风”和苏-30有多少能安全返航,只怕连辛格自己都没信心。
可事实是,巴基斯坦最新用的还是“枭龙”、歼10CE,外加中国出口版导弹。这套装备明明亮在台面上,印度军方也研究了好多年。实打实打不过,非得怪外因,听起来真像那些“屡败屡战”的体育队再崩盘后,转身指向裁判的套路。
这一切,把印度的焦虑和自我矛盾暴露得明明白白。想靠买装备抬高身价,可自己训练、维护都掉链子。对外要当“南亚老大”,一遇到对手进步,只好赶紧找“强国阴影”做理由。辛格所谓的“中国介入论”,说到底,是印度军方和政界“自己骗自己”的遮羞布。
战场不靠口号和甩锅撑门面。多少装备,多少标语,都拦不住印巴博弈里的事实:巴基斯坦空军已经不是从前那个“老二”,自己的短板才是真正的难题。哪怕再喊一百遍“大胜”,纸包不住火。现实早就揭穿了“南亚第一空军”的神话。
最好的证券公司,西藏炒股配资,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