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
医疗器械,医疗耗材、AI 医疗等细分板块持续爆发。
7 月 30 日,受益于创新药械和 CXO 活跃行情,港股医疗 ETF(159366)盘中涨超 4.5%,成交额近 6 亿。成分股微创医疗、平安好医生、微创脑科学、医脉通、药师帮涨超 5%。拉长时间看,截至 7 月 29 日收盘,该 ETF 近 60 个交易日涨超 37%。
截至 2025 年 7 月 28 日,医疗器械 ETF(159883)收涨 0.19%,成交 1.28 亿元,净流入 2.03 亿元(净申购份额 * 单位净值),居可比基金首位。拉长时间看,该基金连续 9 天资金净流入,合计吸金 7.14 亿元,居可比基金第一。
此外,平安证券指出,政策预期向好,高值耗材板块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。集采政策持续优化,预计将在下半年推出的国家集采和省际联盟集采规则中有所体现,估值压制持续减弱;同时支付端有望持续鼓励创新,这对于质量把控严格具备创新和服务优势的头部企业更有优势,而集采对于竞争格局的影响也有望减弱,头部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份额,长期业绩增长预期逐步稳定。
华南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对于有一定利润体量,但业绩增速相对稳健的医疗器械公司年初至今表现较为平稳。部分有收入有利润但整体业绩增速较为稳健的公司,在今年上半年缺乏公司自身事件性催化的背景下,市场表现相对较为平稳。
政策利好持续释放
消息面上,医疗耗材板块政策持续利好,破解价格困局与加速创新落地,让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。
国家医保局召开的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系列座谈会明确,将统一新设医疗服务价格项目,为新型医疗耗材打通了临床落地的关键通道。
此前即有医疗器械行业人士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过去,许多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耗材,因缺乏对应的医疗服务价格依据,难以进入医院常规采购体系。如今,通过统一设立价格项目,这些创新产品能快速获得合理定价,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,直接拉动企业研发与商业化的积极性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第 11 批国家药品集采规则的优化。消息面上,7 月 24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明确,本次集采将优化价差计算锚点,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中选参考。同时,报价最低的企业需公开说明定价合理性,并承诺其报价不构成恶性竞争或低于成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。
这一调整直击医疗耗材行业低价内卷的痛点。此前,骨科、血管介入等领域常出现企业为中标恶意压价,导致利润压缩、研发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。规则优化后,企业可通过合理定价维持利润空间,将资源聚焦于材料创新和工艺升级,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迭代。
政策还通过分类优化挂网服务,强化对创新耗材的支持。对于填补国内空白、临床价值突出的新型耗材,挂网流程将进一步简化,准入速度加快。
另一方面,AI 医疗领域的热度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上集中释放。
过去被视为前沿概念的 AI 医疗,如今已通过大量实践案例证明,技术不仅能解决临床痛点,更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。这为行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此外,大会还发布了《2025 人工智能 + 卫生健康上海实践》,从政策层面勾勒出 AI 医疗的发展路径。通过破解医疗数据流通等核心难题,为技术创新扫清障碍;聚焦 AI 与生物医药的交叉融合,强化技术对产业的赋能深度;推动大模型向基层场景渗透,让技术红利覆盖更广泛的医疗需求。这种破壁垒、强融合、重普惠的思路,为全国范围内的 AI 医疗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,加速行业标准化与规模化进程。
双医吸金热
政策红利的释放,让医疗耗材与 AI 医疗成为资金布局的核心方向。券商研报的积极研判与资金的持续涌入相互呼应,推动两大板块热度不断攀升。
医疗耗材领域的资金动向尤为突出。医疗器械 ETF(159883)作为覆盖医疗耗材等细分领域的核心工具,成为资金流入的主要载体。
7 月 29 日,医疗器械 ETF(159883)开盘涨 0.38%,报 0.525 元。随着资金加速流入,其最新份额近 50 亿元,创历史新高,且是全市场同类规模最大的跟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的 ETF。
资金持续加仓的背后,市场反映出对板块基本面改善的认可。
国泰海通研报指出,国内医疗设备月度招标数据持续恢复,随着库存压力消化,设备企业三季度业绩有望环比复苏。而设备采购回暖,将直接带动上游耗材需求。
AI 医疗板块的资金则更多聚焦港股市场。港股医疗 ETF(159366)凭借对 AI 医疗标的的精准覆盖,成为资金布局的重要选择。截至 2025 年 7 月 28 日,港股医疗 ETF(159366)近 1 周累计上涨 7.36%。
华南某行业分析师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港股市场的稀缺性与交易便利性,进一步放大了 AI 医疗的上涨动能。在美元加息周期压力缓解、海外资金回流新兴市场的背景下,具备技术壁垒与全球化布局的港股 AI 医疗企业,成为外资配置重点。
华泰证券分析认为,AI 有望重塑新药研发的生产模式、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。随着自然语言处理、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等 AI 技术的不断演进,AI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,将重塑新药研发的生产模式、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,让"难以研发的药"、"无法治愈的病"从不可能变成有可能。" AI+ 医疗"此前被市场低估,应重视相关投资机会。
同时,CXO 板块的复苏与 AI 医疗形成协同。美元加息压力缓解后,海外新药研发需求回暖,国内 CXO 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承接更多应用 AI 技术的新药研发外包订单,进一步放大了 AI 医疗的上涨动能。
从医疗耗材的需求复苏到 AI 医疗的全球化布局,资金与券商观点形成了正向循环。政策红利打开行业空间,券商研报验证成长逻辑,资金通过 ETF 加速布局,推动两大板块从估值修复向业绩驱动过渡。
最好的证券公司,西藏炒股配资,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