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李默编辑|李默
《——【・前言・】——》
提起七大不选邓发,不少人总觉得是刘英跟他有私怨,或是党内搞小圈子。可翻遍七大档案,再看当时代表们的回忆录才知道,这事儿根本不是私人恩怨,藏着我党建党初期最实在的民主底色,也裹着一个革命领袖最矛盾的人生轨迹。
赤色守护神的冰火人生
刘英的硬气,是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别把刘英当成靠丈夫张闻天说话的“娘娘”,她在党内的分量,全是自己拼出来的。
作为中央红军里少有的走完长征全程的女战士,她过雪山时裹着破毡子跟风雪较劲,走草地时嚼着草根还得守着无线电密码本。那会儿她管着中央的通讯联络,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炸,她还得趴在地上译电报,多少重要指令都是经她手传出去的。
早年毛主席再婚,有人背后说闲话,是刘英当着众人面说“革命时期的婚姻,要看两个人是不是一条心,不是看那些旧规矩”,一句话把议论压下去,连毛主席都笑着说“还是你敢说真话”。她在党内说话有分量,从不是靠身份,是靠一次次在生死关头发过的力、扛过的事。
1945年延安七大的会场,她站起来说“邓发不能进中委”,声音不大却没人敢忽视。后来才知道,她出发去延安前,不少苏区老同志拉着她的手嘱咐,有的还把写着亲人名字的布条塞给她,就盼着能在选举时替那些被错待的同志说句话。她的反对,从来不是个人意见,是带着一群人的嘱托在发声。
邓发的崛起,是从穷小子拼出来的狠劲1906年在广东云浮出生的邓发,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,可父母还是咬牙送他去读书。13岁那年五四运动爆发,他瞒着家里跑出去游街,小小的身影在人群里喊口号,那股子冲劲就跟成年汉子一样。
16岁实在没法继续读书,他揣着几块钱去广州、香港当学徒,在码头扛过货,在工厂踩过缝纫机。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,16岁的他跟着老工人一起堵码头、喊口号,资本家派工头来打人,他抄起木棍就冲上去,一点都不怕。三年后的省港大罢工,他已经能领着几百个工人跟资本家谈判,说话条理清楚,气势一点不输对方,成了罢工队伍里的核心人物。
1925年加入共产党后,他更是把命豁出去干革命。北伐战争时,他在后方组织工人给革命军送粮食、运弹药,敌人的封锁线拦不住他,靠着跟船工、挑夫的交情,总能把物资准时送到前线。国共分裂后,国民党到处抓他,有一回特务把他住的地方围了,他当着特务的面把文件烧了,然后跳窗逃跑,路上还敢装成画家跟特务闲聊,硬是躲过搜捕。1931年进中央苏区当政治保卫局局长,那会儿他才25岁,手里握着生杀大权,苏区上下没人不认识他,都叫他“邓大胆”。
肃反的刀子,成了他一辈子的硬伤谁都没想到,让邓发在苏区站稳脚跟的政治保卫局,后来会变成他的“污点”。
那会儿苏区搞肃反,说是要“纯洁队伍”,可邓发的狠劲用错了地方。只要有人被举报“有问题”,不管有没有证据,先抓起来审。审讯时刑具摆一排,鞭子抽、辣椒水灌是常事,不少人熬不住就乱认罪,还得牵连其他人。有的同志只是跟“可疑人员”说过几句话,就被定成“反革命同伙”;有的干部刚打完仗立了功,转头就因为一点小事被抓起来,最后落得个不好的下场。
刘英后来回忆说,那时候在苏区,大家见面都不敢多说话,生怕被人听去举报。有一回她跟一个同志讨论工作,没过几天就有人来问她“为什么跟反革命分子来往”,吓得她后来跟人说话都得四处看看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长征开始前,邓发竟然想把关押的“犯人”全都处决,理由是“带着走麻烦,还怕泄密”,最后还是中央坚决反对,才没造成更大的悲剧。
那些年被错待的同志,有的家里人还在根据地等着消息,有的牺牲时连名字都没留下。这些事不是没人记得,等到七大选举时,代表们从各个根据地赶来,有人徒步走了14个月,有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,他们带来的不只是自己的选票,还有那些没能来参会的人的心声——这样的人,不能进中央委员会。
七大的选举,是真刀真枪的民主1945年的延安,七大的选举跟以前完全不一样,没有搞“指定名单”,而是实打实的民主。
毛泽东在会上说“大家可以给自己投票,要是觉得自己能为党做事,就投自己一票”,还开玩笑说“我反正准备投自己一票,我觉得我还能为党多干几年”。这话一说完,代表们都笑了,之前的顾虑少了不少。选举搞的是多轮“海选”,先让代表们自由提名候选人,然后一轮轮投票筛选,得票不够的就被淘汰,谁都不能搞特殊。
有代表提出“陕北根据地的代表太少,好多同志的意见没人替着说”,毛泽东当天就召集中央领导开会,重新调整候选人名单,把陕北根据地的优秀干部加了进去。到了讨论中央委员人选时,分歧就出来了,主要集中在邓发身上。
毛泽东主张“要包容不同的同志,有些同志犯过路线错误,但不是个人品质问题,只要愿意为党工作,就该给机会”。可代表们不认同,有位从闽西来的代表站起来说“我亲眼看着好同志被冤枉,现在让他进中委,我没法跟根据地的乡亲们交代”。你一言我一语,会场争论得很激烈。
等到毛泽东问刘英的意见,她没绕弯子,直接说“其他人选我没意见,邓发绝对不能进中委”。她一说完,不少代表跟着点头,有的还站起来补充之前肃反时的情况。最后中央尊重代表们的意见,邓发没能进入中央委员会。后来有人说,七大的民主不是装样子,是真的让代表们敢说话、能做主。
落选后的邓发,活出了另一种精彩没选上中央委员,邓发没抱怨,也没消沉,反而主动承担起新任务。
1945年9月,他作为中国劳工代表去巴黎参加世界工人联合会成立大会。那会儿国民党还在搞封锁,他从延安出发,绕着道走,一路上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跟踪,好不容易才到了巴黎。会上,他用流利的粤语和英语发言,把解放区工人的生活情况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讲给各国代表听,不少外国代表听完都站起来鼓掌。最后他还当选为世界工联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,为中国工人运动争取到了国际支持。
从巴黎回来后,他又马不停蹄去了日内瓦、伦敦、菲律宾等地,见劳工代表、会华侨领袖,走到哪儿就把解放区的消息传到哪儿。在伦敦,他跟华侨海员聊天,了解他们在海外的难处,答应回到延安后就反映情况;在菲律宾,他鼓励华侨青年回国参加革命,不少年轻人听了他的话,后来真的辗转回到了延安。
那段时间的邓发,完全没受落选的影响,反而比以前更有干劲。有人问他“没进中委会不会觉得委屈”,他笑着说“只要能为党做事,在哪儿不一样?我从穷小子走到今天,靠的就是党,党需要我去哪儿,我就去哪儿”。谁都没想到,这样一位干劲十足的革命者,会在不久后遭遇意外。
黑茶山的陨落,留下一生的遗憾1946年4月8日,邓发跟博古、叶挺等17人一起,从重庆坐飞机回延安。那会儿重庆谈判刚结束,大家都想着早点回到延安,汇报谈判情况,安排接下来的工作。
可飞机飞到山西兴县黑茶山时,遇到了恶劣天气,机身失控撞在了山上,机上所有人都不幸遇难。消息传到延安,整个延安都沉浸在悲痛中。搜救队伍赶到黑茶山时,在残骸里找到了邓发的遗物——一个磨得发亮的钢笔,还有一本记满工作笔记的本子,本子上最后几行字还没写完,看得出来当时他还在想着工作。
延安为他们举行了公祭仪式,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联“为人民而死,虽死犹荣”,周恩来在仪式上哽咽着说“我们失去了一位从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好领袖,他为革命做的贡献,我们永远不会忘”。那些之前反对邓发进中委的同志,听到消息后都沉默了,有人端着茶杯半天没动,有人望着窗外的延河发呆。
大家这才想起,邓发虽然在肃反时犯过错误,可他为革命出生入死的经历是真的,为工人运动奔波的付出也是真的。他手里既握过政治保卫局的手铐,也举过工人运动的红旗;既犯过让人痛心的错误,也立过实实在在的功劳。这样一个矛盾又真实的人,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40岁。
后来有人说,邓发的一生就像一团火,既照亮过别人,也烧到过自己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革命路上没有完美的人,每个人都会犯错,但只要初心不变,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过、奋斗过,就值得被记住。
【参考资料】
史行途《七大前夕,张闻天夫人对毛主席说:别人都可以,邓发决不能进中委》
新华网《邓发:工人队伍里成长起来的革命家》
共产党员网《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》
南书房《七大前夕,刘英为何对毛主席说:别人我不管,邓发这人不可进中委》
人民网《征途指引赖周公》
《邓发传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,2018年版
《中国共产党历史(第一卷)》,中共党史出版社,2021年版
最好的证券公司,西藏炒股配资,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